2017年4月2日星期日

兩地的監管制度

滬港通和深港通開通後,我們有了更多的投資機會。然而,對不了解兩地股市差異的散戶而言,貿然涉足內地股市,是危多於機。

香港和國內在股市、証券監管、成立公司、經營業務等等,有許多不一樣的地方。

証券市場的監管方面,香港和國內在出發點上就已經不一樣。香港的監管已披露為本,內地卻以审批為本。在港交所上市集資,無論是主板還是創業板,只要合乎股本証券上市的基本規定,即可安排上市。香港的監管當局审查上市公司的重點在於信息披露,审查上市公司是否根據相關法規作了詳細的披露。然而內地卻不一樣,內地監管當局會對上市公司的業務進行評估,审查上市公司的業務、產品是否有前景,是否有投資價值。這和香港很不一樣,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其公司的前景、投資的價值都是由市場決定。香港的監管制度,是力求在极少干涉的情況,同時維持其國際可接受的水平。

這也是在我們常在新聞上看到中國IPO大排長龍,要等上數年才可以上市的原因之一。光是审查公司的投資價值,就很難有一個客觀的標準。

在香港,成立公司只須注冊,不需要政府批准,經營範圍幾乎沒有限制。在香港本地、中國內地、開曼群島和百幕達注冊的公司,都可以來香港上市。在國內成立公司卻要政府批准,政府對於創辦人、業務、經營範圍等都要過問。

併股、拆細、供股融資、私有化等,在香港都是市場行為,政府不加干涉。在國內,這些都是被監管的,要审批的。

內地對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監管遠不只以上這些。許多民營企業的創辦人,光是和監管當局的打交道,就把大部分心力精神消磨掉了。阿里巴巴的創辦人馬雲在不少場合都鼓勵創業者,像中國這麼大的國家,致少得有100多家像阿里巴巴這樣規模的企業,機會多的是。然而現實很殘酷的,只是政府當局不改其監管制度,要再出現阿里巴巴這樣的企業,需要有比馬雲更幸運,更有才華,更有魄力,更有毅力的創業者才行。

我很喜歡的一位作者,張化橋,曾在他的作品《影子銀行內幕:下一個次貸危機的源頭?》講述了他在國內經營小額信貸業務時和政府找交道的辛酸。

中國是全球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但是在中國做生意,卻不是件容易的事,賺錢也不見得會和經濟發展同步,尤其是民營企業。

以上這些只是非常表面的了解。作為一位普通散戶,我連香港股市都了解不深,貿然涉足內地股市,虧本機會大於賺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