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股市的監管以披露為本,當局审查的重點是上市公司有否根據相關法規做出詳細的披露。公司的投資價格,就交由市場決定,政府不加干涉。
這樣的監管給我這散戶最大的啟示是,上市公司已作足了披露 (當然有些公司只滿足上市規則最基本的披露要求,試圖隱瞞一些負面的資訊),在沒有充足了解的情況下就買股票,虧了也是我活該,與人無尤。
媒體是很方便的一個渠道了解上市公司。我剛開始投資時,也是不斷地看財經新聞增加自己對股票的了解。然而,我很快對媒體上那些不負責任的即食投資建議充滿懷疑。大部分的投資建議中,好像有數據有行情,但我非常討厭那種跳躍性的敘述方式,除一些連接詞外,前文後理找不到一個合理的邏輯關係,找不到一個合理的定價基礎,更沒有投資理念。若相信這些媒體上的投資建議,我辛苦賺來的錢不會有好下場。
媒體是很方便的一個渠道了解上市公司。我剛開始投資時,也是不斷地看財經新聞增加自己對股票的了解。然而,我很快對媒體上那些不負責任的即食投資建議充滿懷疑。大部分的投資建議中,好像有數據有行情,但我非常討厭那種跳躍性的敘述方式,除一些連接詞外,前文後理找不到一個合理的邏輯關係,找不到一個合理的定價基礎,更沒有投資理念。若相信這些媒體上的投資建議,我辛苦賺來的錢不會有好下場。
而且,媒體對股票的重點往往是最新的股價走向,上升就有大量正面報道,跌就大量負面報道,真是時刻「緊貼股價」。時間長了,慢慢了解,不單單是這些股價報導沒有用,連股價本是沒用的資料,看着股價上下跳動,不能讓你了解這家公司,不能幫你投資,更不能幫你長期取得好回報。如Peter Lynch所說,學會不看股價,先了解公司,這是學習投資路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我依然讀財經新聞、用網上平台來找投資機會。但是,我認為,投資到了某個階段,我們需要的是資訊,而非意見。香港交易所推出一個網站《披露易》,向投資者提供上市公司的訊息,例如公司的公告、股東大會資料、年報、權益披露、股份回購、上市文件 (Listing Documents)等等,及交易所發出有關上市公司的監管訊息。這些資息正是原資訊,是了解上市公司非常好的原材料。
在《披露易》可以找到許多有趣的資料,例如﹕
1.
公司的年報,最早可以找到目標公司2007年的年報,公司董事變動、股份回購、關連交易等等。這些都是上市公司根據上市條例而須做出的披露。我認為,讀這些資料,比起某些大行分析公司前景、目標價等更有趣。
例如,我曾經想了解一家公司,時代集團控股有限公司(1023.HK)。公司不大,帳面值20多億,沒有負債,因其這兩年利潤下降,股價相比帳面值打了8折。我想多了解這家公司。像這樣小規模的公司,家族經營,老板兼最大股東楊華強和楊和輝的品行、性格,決定公司和小股東的回報。
因此我想找更多他們的資料。我在披露易上找到一段關連交易,該公司用每月40萬的租金向楊華強先生和楊和輝先生租下在兩個他們擁有的住宅物業,用途是獎勵有貢獻的行政人員。相關交易令該公司每年要為多付出480萬的租金,這些錢無疑都給了兩位老板的口袋。然而2016年12月的中期利潤是4年來最差的,這時候租這住宅是獎勵哪個有貢獻的行政人員?會不會是兩位老板自己住呢?如果是的話,那就是用公司的錢租自己的房子給自己住?我沒有答案,只是提問自己,但已很有趣!
2.
我很喜歡張化橋的書。他在書中提到他曾做過不少上市公司的非執行董事,因此我到披露易上找他的資料,發現他曾做過21家上市公司的董事,目前還是其中9家上市公司的董事。
3.
我也喜歡在股權披露中找尋一些機構投資者對個股的持股。《證券及期貨條例》中大股東的定是,持有上市公司5%或以上任何帶有投票權的股份類別的權益的個人及公司。只要機構投資者持股多於5%或曾經多於5%,就可以找到。我很欣賞惠理基金的投資理念,因此也時常留意其投資的動向。
《披露易》上找到的資料,更全面,更豐富,也不乏趣味。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