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青年人戾氣重,很多媒體評論說是香港社會給予青年人向上流的機會少了。社會上流機會從來都是稀有的,對於沒有學歷、技能老化而只剩勞力的人來說,不論過去現在,別說上流機會,改善收入的機會,也是少得可憐。
2017年6月統計署公佈《主題性報告:香港的住戶收入分佈》,指出2016年香港的堅尼系數是0.539,是過去40多年最高的。堅尼系數的數值介乎0和1之間,數值越大,貧富差距程度就越大。
如果你對這一個數字沒有多少感覺,我們來看看下面的一些圖表。
統計署每年都會公佈一些香港就業收入的數據,其中有一項「按每月就業收入及性別劃分的就業人數」,這裏先不考慮性別,按收入分佈來看,從1991年到2016年,較高收入的人口比例(不考慮通脹的影響)每十年提升了不少。但我們卻看到收入分佈從1991年的比較平均,漸漸地分化了。1991年到2001年之間,收入分化最明顯。
1990年代之間,正是香港人討論經濟結構性轉型最多的年代。工廠北移,香港經濟漸以服務業、金融業為主,工業的生存空間已經少之又少。工廠走了,留下了大量空置的工業大廈,和曾依賴它生活的勞工。30年過去了,當年沒有在轉型時成功轉行、學會新技能的勞工們,現在的生活會是麼樣呢?
歲月和競爭,不會對他們手下留情,同樣,也不會對你我留情。好好準備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