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對一些「前景亮麗」的股票給出樂觀的評論,如「有買貴冇買錯」,卻是我們這些投資知識經驗有限的投資者要注意的。
某股票是否貴,有時難以下定論,尤其是一些深得廣大股民喜歡的股票。若單從市盈率、股息率、市帳率等常比率來說,有些股票明顯不便宜,但是其受歡迎的程度,依然令其股價在長時間裏如不受地心引力的影響般上漲。
任何資產,在某些價格內,是理想的投資,在另外一些價格,明顯不能為投資者的本金及回率提供足夠保障。無論多好的公司,估值都不應是無限。合理的定價是長期回報的基石。
在股市中,回報不是一時三刻可以見得到。以保本、爭取長期回報的投資者,「有買貴冇買錯」明顯不是理性的想法。1980年代的日本股市,是一個不錯的教材。
1980年代未的日經指數
日本戰後經濟發展舉世觸目,自1950年代開始,日經平均指數(Nikkei 225),一直保持上升趨勢。1975年至1980年代間,更如脫離了地心引力一樣上漲,在1989年12月到達了它的最高點,38,916,大盤市盈率接近70倍。
(上圖截取自網站http://www.macrotrends.net/2593/nikkei-225-index-historical-chart-data,截取日期為2017年11月5日)
這是一個多麼瘋狂的世界。這樣的泡沫,只要有一點理智的人都看得到。但是市場沒有正常的發揮作用,及時調整。當時日本市面上好像有一種說法,說買股票也是愛國的表現,更說外國人不了解日本股市的特性,它的高定價是合理 。當時有日本股市預測更指,日經指數有機會上升到40,000以上。
1990年泡沫破滅,自那以後,日本經步入長達20多年的衰退,指數經過20多年,和當年的水平,依然差距很遠。
日本1989年的股市,以及過去數十年多個股市的泡沫,告訴我們,為股票定價,往往不可以經濟繁榮或公司最賺錢時的狀態為標準。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