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4日星期六

2017年的樓價,沒有安全邊際

香港過去兩年,樓價成了新聞報導的主題,股市如何好像沒多少人重視。我和朋友同事之間也常討論樓價。朋友同事大多覺得今天的樓價太高,很多人根本沒法買得起,但同時覺得樓價也沒有下跌的空間。我還沒置業,不時有人問我甚麼時候買樓。我的答案總是﹕「今天的樓價太高,不值得買,再等等吧!」接着就有人問﹕「你覺得樓房會跌嗎?幾年前(指的是2012年多左右吧)很多人也覺得樓價太高,沒有樓的不想買,有樓的連樓也賣了,現在大都後悔了吧!」

面對友人的勸告,我一般也保持沉默。高處未算高,或者是今天大部分人對樓價的看法。今天的樓價租金,也確實給了香港人不少壓力,我也不例外。我目前還是租房,和父母同住,沒結婚,也不急着結婚,沒有另一伴催着要買樓,可以等上一段時間。若是要結婚的朋友,相信買不買樓會是一個相當困擾的問題。

我們沒有水晶球,無法在2012年就知道2017年的樓價,也無法知道未來的樓價。預測資產價格走勢,從來不靠譜。

買樓有否投資成份

然而,為甚麼說2017年的樓價太高?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要處理兩個重要的問題﹕買樓是單純為了解決居住需要呢?買樓沒有投資的成份?

居住問題,確確實實的居住問題,如兩口子結婚,目前雙方現有的居住單立沒法容下兩口子(如太擁擠、家人的關係等);小孩出生或長大了,需要更大的房子等等。有人因為確實的居住問題,決定買樓,不選擇租樓,若是如此,我無法反駁。但若買樓有投資的成份,那就需要考慮投資回報的問題。這就進入了分析員的範圍。

對大部分人來說,買樓,這個一生中最大的買賣,有相當的投資成份。如此重要的投資,不幸的是,許多人一生只有一次。一生最重要的投資,往往是最青澀的自己做出的決定。然而,就因為重要,沒有多少犯錯的餘地,就得好好計算一下回報。

樓價反應當地經濟水平

樓價,不單單是房子的價格,同時也反應着土地的價值,而土地的價值,和當地的經濟發展密切相關。

許多大城市,如倫敦、紐約、北京、上海等,只要越近市中心,其樓價相對效邊地區,都是高出不少的。這些重要城市,越近市中心,土地的生產值(以當地居民生產總值算)就越高。香港也不例外,若港島九龍是香港的中心,越往外,如大埔、大嶼山,樓價就越低。任何時段,不論經濟好壞,都是如此。下圖是差餉物業估價署公佈的數據,表示不同面積的住宅單位,從1999年1月至2017年8月每平方米的售價。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港島九龍的樓價,幾乎從來沒有低過新界的樓價。

(上圖為少於40平方米住宅單位的每平方米售價)


(上圖為在40到69.9平方米之間住宅單位的每平方米售價)


這裏不是說在新界買樓不好,對於資本有限的我們來說,在新界買樓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香港的交通也方便。這裏想說的是要到別的地方買樓要注意的。最近有少人推銷到日本或其他地方買樓。若到別的城市買房子,只因為那城市的房價比較低,不是不可以,但是,也要清楚地了解到,該城市的房價,也反應市場對當地土地產值和未來增值的估算。土地產值或未來增值不高,該城市的房價也不高。

樓會升值,不是必然。只要當城市的經濟無以為繼,無法保持其競爭力,無法保持其高產值,樓價早晚會反應這因素。若城市的產值持續下降,樓價也必然相隨。

雖說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買樓總是保值的投資,也不是必然,關鍵是香港未來能否保持自身的競爭力。但今天而言,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還是得到肯定的。因此,土地的價值或保值能力,目前應該不是一個問題。然而這不代表甚麼價格都值得投資。

在香港買樓,還有許多要考慮的地方,如樓齡、交通情況、內地裝修等,這裡不作討論,只看樓價。若以2017年的平均樓價算,相比2003年的最低點,要高出5到6倍。但是以此來說明樓價高,不值得投資,還是不充分的。

樓價指標

香港常用的樓價指標,中原城市指數,反應香港二手樓價。下圖是2017年10月14日截取的中原城市指數走勢圖。該指數以1997年7月為基數100,2017年10月14日為154.31,就是說今天的樓價相比1997年上升了54%。單看數據好像不高,但是不要忘記1997年也是早期香港樓價一個泡沫的高峰。泡沫過後,接下來是長達5年的跌市。

(上圖為2017年10月14日截取之中原城市指數,取算中原城市指數網站﹕http://www1.centadata.com/cci/cci.htm)

樓價的高低、樓市的熾熱程度,不足以作為資金不足、經驗有限的投資者買樓的依據。我們需要更加充分的證據來支持投資決定。

有一個常被媒體使用的比例,是樓價入息比率。根據AAstock新聞報導,2017年第二季大約為16.6,表示2017年第二季的平均樓價是人均收入的16.6倍,就是說平均而言,香港人要用16.6年的總收入才可以買下一層樓。1997年則為14.6倍。不同媒體不同時段引用的數據有些出入,但是這個比例說的是樓價和收入的比例,反應的是樓價的可負擔程度,但不反應買樓的回報率。

樓價租金比率(Price-to-Rent Ratio)

我們都知道今天的樓價已比1997年高出太多,但要跌多少才是一個適合的價格買樓呢?2003年的樓價很低,但是如此低的價格,可能會再次出現嗎?若要等到2003年的樓價再現,才可以買樓的話,那是不是要大家不買樓呢?

過往任何時期,都有其特殊的環境,而造就當時的價格,如2003年經濟下行加上SARS造就2003年香港樓市的低谷等,明顯不能作為作為買樓投資的指標。

反應買樓回報,有另一個較好的數據,就是樓價對年度租金比率(Price to Rent Ratio, PRR)。這比率有點像股票上的市盈率 (Price to Earning Ratio)。若是比率為20的話,就是說投資者以當時的平均租金水平,把住宅單位租出去,大約20年可以取回樓價。比率越高,投資住宅的回報率越低。


買樓自住,只要有投資成份,以上的比率同樣適用。租金是一個決定住宅物業的回報率最好不過的依據。樓價上漲,同時租金上漲,漲幅相同,投資回報沒有減少。然而若樓價上漲,比租金上漲幅度多,PRR上升,投資回報就下降。

我曾在某本有關美國住宅市場的書中看到作者這樣說,在美國的PRR為12時,是一個適合投資的水平。作者同時建議,投資者應保留一些樓價下跌的空間,若比率為10,就是一個安全的投資。當然作者指的地方不是美國主要的城市,美國主要城市的PRR正常情況下極少出現12這種水平。那香港的PRR應為多少,才適合投資呢?

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公佈的數據,2017年8月一般香港人租的單位(700呎或以下的單位),PRR大約為30至33之間。就是說,以現在的租金水平,要把樓租出去30年才可以收回本金,在歷史上是相當高的水平。那甚麼水平才值得投資?

以下是1999年1月到2017年8月的PRR。 平均價和中位數是一個相當好的指標。港島、九龍、新界不同面積的PRR都有差異,但PRR在20左右是一個理想的水平。


PRR的走勢也可以告訴我們現在的樓價是否正在危險險的水平。以下是香港PRR過去20年的走勢,我們大概可以看到2017年正在歷史上的最高點徘徊。

(上圖為少於40平方米住宅單位的PRR)


(上圖為在40到69.9平方米之間住宅單位的PRR)

長期投資,需要耐性

大數理論(Theory of Large Numbers)告訴我們,一切數值,最終會回歸其平均值。我們無法知道未來甚麼時候PRR回歸平均,也無法知道未來的樓價是升或跌,但是我們知道,今天若投資,不但本金,即首期,沒有足夠保障,回報率也極低。

投資物業和股票不一樣,其買賣手續、流動水平、投資額,相差很大。若想投資香港住宅,不單需要數額不少的首期,而且要長遠20到30年的還債期,這是許多香港打工仔一生的事。

我們有決心為住宅供上30年,難道就沒有為合理的樓價再次出現等上5年或10年的耐性嗎?投資住宅物業,只要起點把握得好,不單回報率更高,生活也會輕鬆很多。

自住物業,無疑是一項長期投資,而長期投資,最不可缺的就是耐性。儲蓄首期要耐性,償還20至30年的按揭,要耐性,等待合適的入市時機,更要耐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