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許多人一樣,很不喜歡強積金。它令我們每月到手的薪水減少了。剛出來社會工作時工資低,就算是工資的10%,每月供款也就那「一點點錢」,而且要到65歲才可拿回來,我當然也沒有心情為這一點小錢而費心。當時僱主用的是友邦強積金,我在強積金申請表上隨便找了一支高風險的基金,香港股票基金,把所有的強積金都放進出就算了,其表現如何也不理它了。工作兩年後,我開始學習投資,重新審視自己以往所有投資的回報,包括強積金的回報,我馬上為自己輕率處理強積金而後悔了。後來也了解到,上述會計小姐處理強積金的方法有問題。
今年已2017年了,轉眼間已工作了5年多,強積金帳戶裏總投資額已有十幾萬。這5年間轉了兩次工作,剛工作時全職薪水比較低,有空就多做一份兼職,多賺一些錢。每一份工作,不論全職兼職,都要開一個新的供款帳戶。漸漸帳戶也有好幾個了。後來為強積金做一次整合,目前只剩兩個帳戶,一個個人帳戶,整合了以前所有的帳戶,另一個是現在就職公司的供款帳戶。我都把兩個帳戶中的錢投資到香港股票的恒指基金。稍後再說說我為甚麼這樣分配。
開始學投資後,我了解作為一個普通人自行處理退休金的局限。如果沒有強積金,要一個剛出來社會工作的年輕人,就為自己的退休生活打算,這的確不是靠個人自律能做到的。捫心自問,我是做不到的。一般人的投資視野是比較短的,我們重視的是當下的享受,而不是40年後的安穩生活。相信對現在許多投資者而言,5年的投資已是長期投資,5年以後的事就無法想像了。投資回報往往不是立竿見影,有時要長達5到10年才見成效。投資操作也是一件有難度的事,不是每人都願意花時間精力來處理它。
然而,每個人都會有退休的時刻,又不是每家公司都會為員工提供職業退休保障計劃 (香港只有極少數公司為員工提供公積金計劃)。若把每個人的退休交由他們自己打算,估計大部分人可能要到40歲或50歲,在退休將近時,才想起這件事來,才匆匆準備。試想想,要一個40至50歲左右的中年人,事前沒有多少有的用投資經驗,「突然」要處理自己的退休金,若不依賴專業人士,其投資成果不見得樂觀。即使想找投資顧問,也得懂一些評鑑投資顧問或基金表現的準則,若所托非人,退休保障堪憂。
因此,我們得了解,政府早在1998年8月,香港特區成立一年後,馬上制定《強制性公積金計劃條例》,同年建立積金局,出發點是對的。一個人的退休生活,不會令政府頭痛,但數百萬人的退休生活,絕對是社會問題。強積金制度本身是否存在缺憾,它能否有效解決大眾退休問題,這裏不作討論。這裏想討論的是,作為個人,在現有的強積金制度下,如何提高回報,令退休金升值。
強積金在2000年12月實施,到2017年3月,強積金計劃淨資產值超越$7,000億。積少成多,集腋成裘。對個人而言,只要工作幾年,個人強積金的累積金額已相當可觀,須要我們重視。
投資的威力在於複式回報。我粗略做一個演算﹕
- 假設大學畢業生的起薪點為每月港元14,000 (這是東方日報2017年6月一份報導提到的,你若認太低,是的,相較於許多專業工作,如老師、工師師、護士、律師或醫生等,這起薪點太低,如果你覺得高,不要緊,因為我和你一樣,第一份工作薪水也低於這水平);
- 每年薪水增長為3% (不包括升職轉工的加幅);
- 強積金供款上限維持不變,每月僱員僱主各港元1,500為上限,總數港元3,000;
- 每年回報率為年均5.5% (2011年積金局發表一份《強積金制度十年投資表現回顧》,提到自2000年強積金成立至2010年,整體而言,年均回報率為5.5%);
- 每月以最低供款計算;
強積金的累積金額變化如下﹕
我們可以看見,從第5年開始,強積金的累計供款已是8萬9千多港元,對長期投資而言,這是不少的本金。供款加上基金回報,已是10萬2千港元。直到40年後,大約近退休年齡,累計供款為115萬港元,供款加上回報,總額卻是359.8萬。在今天的物價水平來看,也算一筆可觀的退休金。
但是,最近有報導說,AXA安盛公佈的生活指數報告,指香港人覺得要有587萬才可以過安穩的退休生活。這樣看,359.8萬的退休金好像不足夠。如果你覺得這樣的退休金不足夠,那絕對有空間可以改善。請注意上述用年度化回報率,5.5%,是強積金推行首10年總體而言的年均回報。若你能比一般人更有效管理強積金,那麼我們先簡單地假設回報率能提升到6.0%、6.5%和7.0%時,強積金總金額的變化如下﹕
回報率只是升0.5%,退休時就可以多50萬。這難道不是可觀的數目?那要把年均回報率提升到6.0%、6.5%、7.0%或者更高,很難嗎?我認為,只要花一些心思,取後更高的回報率一點也不難,不需要有非常深厚的財金知識,你我都做得到。下文再詳述。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