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2日星期日

好書推薦《投行分析師的叛逆宣言》

我知道張化橋先生,是從這本書開始。自此之後,我常留意張化橋先生的Blog (張化橋的博客)。在我讀過有關投資的書中,除了一些投資經典外,很少有一本令我如此喜歡作者。張化橋的書,我看了第一篇後,就一直把書給看完才停下來,後來一看再看。

在這裏想說一說我選書的習慣。讀書除了消閒外,也可增長知識。我讀財經類書的出發點完全是為了學投資。但是在這領域,也有不少書啊。在香港中央圖書館這類書可以放上幾排書架,有些還在倉庫。這些還不包括市面上近年發行的新書。要自學投資,從何入手呢?

我認為,想在某領域學得好,跟定某些能引起你共鳴的領域頂尖學者,是相當有效的學習方法。股票投資有許多「門派」,不是每個門派都學會了,才算會投資。我開始時也讀了一些技術分析、圖表分析,但讀起來很辛苦,總覺得很虛幻,和讀風水運程書很像(讀運程書我很有經驗,我父母幾乎不看書,風水運程書除外,小時候我家中最多的書,就是運程書),前文後理沒有太多可證的因果關係,可能是我學習能力差吧,讀了很多,也不得要領。

但是當我讀Benjamin Graham的《證券分析》和《智慧型投資者》時、巴菲特的年報和投資方法時、讀彼得林奇的書時、讀張化橋的書時,卻好像讀到了一些東西,找對了人、找對了方法、找到了方向。

我依然會在圖書館、書店中隨意找投資書看,但佔據我大部分時間的,往往這些「氣味相投」的作者寫的書。這樣學習的方法,可以令自己最快了解投資的某些特性。學習任何一個領域,這樣的方法,我相信,同樣有效。

說回本書的作者,張化橋先生的履歷相當有趣。我引用作者在書中的自我介紹﹕「我坦白,我的悟性很差。我雖是科班出身,在內地兩所大學和澳洲國立大學一共讀了九年的經濟學學位課程,還在澳洲的坎培拉大學講授了三年的金融學課程,但我始終不得真諦。從1994年以來,我在香港的幾家外國投資銀行做了十幾年的宏觀和個股分析師,並且連續四年(2001年至2004)被《亞洲貨幣》雜誌評為「最佳中國分析師」(每每提到這件事,我就汗顏)。但我對股票投資的領悟一直不得要領,自己的投資表現也一般 (對於債券投資,我完全不懂)。」

光看這履歷,也足夠證明他在香港金融分析的江湖地位,卻又如此謙遜。然而在金融分析的職業上得到如此榮耀,他卻辭去了瑞銀董事總經理兼中國研究部主管的工作,到深圳去創業,做起了小額貸款的生意。最近,他又在多家上市公司擔任非執行董事。許多人,包括他的太太,都覺得他丟掉了鐵飯碗,去做一些不起眼的小生意,對他的決定很不理解。

張化橋在投行做了十幾年,對這一行業認識,非比一般,也深知金融分析師這種工作的局限。金融分析的實際運作,和投資的本質,有太多不協調。這本書定名為「投行分析師的叛逆宣言」,也正是他對以前職業和投資本質的反思。

若要形容這本書,用引言中的一句話很合適。「他的文章擁有非凡的個人魅力,將高深沉悶的財經課題變成津津有味的街頭智慧。」

這本書的內容大致上包括四類﹕對分析師職業的反思、散戶的優勢、一些行業公司的分析、投資迷思的批判。

書中給我最大的領悟是,分析師有許多不合理行為、工作的性質有許多局限、機構投資者面對短期業績的壓力、高收費的基金管理服務等,都無法令他們從長遠上為其客戶提高回報,很多行為從根本違背了投資的本質。這件事由一位前投行頂尖分析師說出來,份外有力。

很多人靠預測大市來投資,但是預測大市,從來不靠譜。能依靠這賺錢的,往往不是被告知預測的投資者,而是那些寫大市預測的分析師、發表預測的證券公司、電視電台上那些估市的財經演員。

和算命一樣,總有迷信者,願意付錢給別人,要別人告訴他,今年、來年有財運如何。投資者中,也有這樣一批人,須要等待被告知今天、明天,是該賺錢、還是要虧錢。有這樣的需求,就有相應的服務,很合理,完全合乎市場經濟。因此,股市預測,哪怕錯得多離譜,永遠不缺乏受眾。


作為理性的你,若依然認為預測重要的話,那作者書中的一句話非常適合你﹕「你可以預測時間,你也可以預測價格﹐但千萬不要同時預測兩者。」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