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回報比不上資本回報,這對許多打工仔來說,真的令人氣餒。我們身處的時代,工作已無法為我們提供長期保障。
但是,作為一個打工仔,卻又無可奈何,因為工資是我們最穩定的收入。沒有這份收入,我們如何過日子?工作不能作為長期保障,時間越長,風險越高,但同時我們不得不依賴工作。《我用死薪水讓錢替我賺錢》,這書名就吸引了我。
作者,David Stevenson,英國《金融時報》的專欄作家。這本書的寫作風格和一些專欄作家的作品集很像,只是每章每篇的整理比較有條理。正如書名所指,這本書是教打工仔,如何用自己存下的錢來投資。書中討論的課題很多,如股票投資、置業、黃金投資、投機、投資者心理、退休金管理、另類投資、通貨膨漲、人脈經營、職業經營等等。作者引用了許多學者、金融巨匠的投資理念,不少理念相互不接洽,前後讀起來有些不協調。但是,這不影響本書作為一本投資入門的好教材。
書中有一些想法,雖說不是作者原創 ,但值得深入思考。投資理財也不需要我們有多的創意,只要前人的方法有效,拿來就用吧!
職業生涯組合 (Portfolio Career)
打工仔的風險,不只是失業。長期勞動力回率低下、通貨膨漲、年老、技能老化,是我們在職場競爭時面對的隱性和慢性風險。我們很容易變成溫水中的青蛙。不想成為那隻將被煮熟的青蛙,我們就得提早想辦法來應對。書中提到的職業生涯組合,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方案。
這個想法始創於1994年出版的《The Empty Raincoat: Making Sense of the Future》,作者是管理學專家Charles Handy。職業組合,原意指說是人必須同時身兼數職,正職有固定收入外,另外須做一些有創業性質的活動,借這些活動,培養多方面技能。這樣我們在五十到六十歲時,還有其他技能可以賺錢,不致於因為科技或產業結構改變而失業。
最近有一本書《One Person /
Multiple Career》,作者Marci Alboher提出Slasher的概念。Slasher,台譯斜桿青年,指青年自由工作者在名片上寫職業時,多用「/」符號來標示多個職業。自由工作者沒有固定職業,以前會給人不安穩、不務正業的印象,但在現在這種人的普遍,或許正在告訴我們,職場正在發生上一輩人沒有見過的變化。慢慢地,有資歷的工作者,或許也會被迫走上這條路。我們要做的,就是不要令自己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走進這一行列。
淺風險值得冒
打工仔賺來的錢很寶貴,能存下來的錢,更重要。銀行中的存款,代表着我失去的青春。不少人對於存款,有太多的情意結,不願意把錢交給那些價格波動的資產。保守的人只存錢,不作任何投資。作者認為,對於尚有二三十年才退休的青年人來說,只持有現錢,是不理智的行為。
我們都不想損失金錢,但不應不做任何投資。不冒任何風險,本身就是最大的風險。而且,事實證明,有些風險值得青年人去探究。作者引用《Deep Risk》一書中的淺風險(Shallow Risk)和深風來(Deep Risk)說明這一點。
淺風險指的是如股票市場每天上下波動的不確定性,它有時會令你的財富突然下跌20%,甚至更多。但只要持股時間足夠長,這些淺風險不會對財富造成永久損壞。相反,股票的長期回報已是這去數十年各主要的股市所證實的。作者在文中多次強調二十到三十多歲的年青人,應該百分之一百投資於股票。
深風險卻能造成永久損失。《Deep Risk》作者William Bernstein提出了四種﹕通貨膨漲、惡性通貨膨漲、政府沒收和戰爭。政府沒收和戰爭發生在我們身上似乎機率不高,但通貨膨漲卻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青年人應不應承擔一下投資風險?這問題的答案,你讀一讀這本書,應該會有自己的答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